际华资讯

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17-05-10
作者:国资小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5月8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和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国机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交建负责人介绍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积极响应和参加,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中央企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沿线国家的项目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进展,这些问题大家都很关心,也很关注。今天很高兴请来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我们今天还专门邀请了六位企业家出席发布会,他们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东进先生,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先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尚冰先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先生,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化龙先生,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先生,下面先请肖主任作介绍。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六家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体会、成果。大家知道,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中央企业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他们充分运用自己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年多来,我们共有47家企业参与、参股或者投资,或者和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比如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像蒙内铁路等一大批铁路和高铁项目,像喀喇昆仑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设施建设,都为当地的出行带来了很多方便,互联互通提供了很多连接。还比如说,跨海通信光缆、陆地通信光缆及通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都促进了当地信息产业水平的快速发展。
       从能源建设方面来看,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二十多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能源项目、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中央企业承建了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的燃气输送管线等等,有效地解决了资源和能源的输出问题。这些年来,中央企业还承建了一大批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以及电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产能合作和园区合作方面,中央企业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加大了园区建设力度。多个工业和制造业项目落地,有效解决了当地发展的需求,而这些发展也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稳定了就业,很多项目还大幅度增加了税收,促进了经济发展。比如中央企业牵头建设的中白工业园区,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央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法诚信经营,充分尊重所在国当地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解决当地的就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等,受到当地的好评。我们深切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响应,也受到了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我们中央企业在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到每一个地方去,大家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
       我们还感到,中央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使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这些产品优势进一步发挥,又增加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当地经济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操作水平和知识能力,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实践当中,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企业、员工各方面深层次合作,中央企业更加熟悉了当地的法律、政策和人文环境,增加了国际化经验,也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还感到,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为当地的产品进入中国乃至走向世界也提供了很多机会,通过贸易往来、要素流动和人才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断深化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和我们六位企业负责同志很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欢迎大家提问,谢谢。
       主持人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谢谢肖主任,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国资委重点推动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肖亚庆主任,我们都知道,中央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力军,作为主管部门,国资委在推动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国资委对推动央企“一带一路”建设历来高度重视,一是引导企业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央企业建设的一个重点来做。因为中央企业这些年来在“走出去”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中央企业境外单位9112个,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我们将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点来做。
       二是鼓励中央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些重点项目正是中央企业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优势所在的地方。这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的发挥,必将会对这些重点项目的推进和尽快见效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我想,这方面也要积极地推动。
       另外,作为国资委监管部门,我们要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说政策的支持、考核的支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风险管理和分析,使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参与过程中,真正得到互利共赢,既使中央企业从中能够积累国际化经验,又使中央企业和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取得更多更深的成果,这样既可以获得短期的收益,更有长期的收获,使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期坚持下去。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和所在国家、地区企业进行合作,项目合作也好,工程建设、园区开发也好,对所有这些,国资委都持开放态度,支持中央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能够合作共赢。
       中央企业在海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新华社记者:
       刚才肖主任提到,央企在海外履行了不少社会责任,其中提到带动当地就业,请问在面对“一带一路”上与国内不一样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时候,我们央企还为当地带来了哪些红利,能否详细地阐述一下?谢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我刚才讲了,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有很多项目,特别是和当地有很多合作。我想请中石油汪东进总裁和中交集团刘起涛董事长,他们两位在这方面有很多实践,请他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总裁  汪东进:
       谢谢亚庆主任。在回答问题之前,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中国石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中国石油主要业务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国际贸易、装备制造等,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2016年,在世界财富五百强中排列第三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石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油气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取得一系列新进展。目前中国石油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进行50个项目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的油气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逐步建成了中亚、中俄、中缅及海上等4大油气运输通道,初步形成了联通中外、贯穿惠及多国的油气供应和市场网络。
       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充分考虑资源国政府、合作伙伴、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努力建设双赢、多赢的命运共同体。在促进就业、热心公益、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人数达200多万人。例如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控股的阿克纠宾公司,纳税额占当地税收的70%,提供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为保证当地市民在严寒的冬季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公司投资建设了哈国最大的现代化温室蔬菜大棚。
       在捐资助学方面,公司在哈国已经资助近千名优秀学生到中国留学。在缅甸,中国石油基础设施援助项目177项,新建改建72所学校30所医院以及电力设施、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马德岛是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以前岛上没有路、没有电,居民靠饮用雨水生活。在中国石油的帮助下,岛上5个村庄如今村村通公路,家家通电,3000多户居民用上了从项目水库引来的净化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石油公司共有2400多名员工,而中方只有19人,员工本土化率达到99%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副总经理布迪总是深情地说,我是印尼人,也是中国石油人。
       今天,无论在中东伊拉克巴士拉的街头,还是在中亚的集市上,或是在印尼的热带雨林,常常会遇到当地人主动、友善地用汉语打招呼,“你好,中国!”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是中国石油的宗旨,这个和谐包括油气生产与环境的和谐,也包括我们与资源国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的和谐。我们将始终秉承这一宗旨,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做负责任的公司,做优秀的企业公民。谢谢。
       中国交建董事长  刘起涛:
       非常高兴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大家可能不是特别了解,我有一个数字报告给大家,自“走出去”到现在,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旗下的公司大概修建了10320公里的公路,95个深水码头,10座机场,152座大桥,以及2080公里的铁路。中国交建旗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品牌,大家或许能了解,或者你走不同的国家都能看到,一个是中国路桥CRBC,大家可能很熟悉,还有中国港湾China harbor这个我们到港口可能都会看到。还有一个品牌,欧美朋友可能会记得,ZPMC,因为所有港口装备占80%以上都是这家公司提供。
       我举一个例子,回答记者的提问。蒙内铁路是我们两年半以前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月就要通车了。这条铁路全长480公里。在这个铁路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雇佣了当地的劳动力,直接雇佣超过37000人,间接带动的还不止这个数。
       同时,这条铁路建成以后,是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到它的首都内罗毕,运物流成本降低40%,运量从原来不足100万吨最终提升到2000万吨,将有效疏解蒙巴萨作为东非第一大港的物流运输,同时给东非这几个国家提供一个便捷的入海通道。我们在实施这个项目过程当中,大家想象,500公里,两年半时间,我们是跟非洲朋友一起建设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布了项目自身的社会责任报告,在发布这个报告时,我们也邀请了联合国环境署驻当地代表参与了这样一个发布进程,我们关注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环保,非洲肯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家,是个自然的动物园,也是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强的,人能为动物考虑的,我们都基本考虑了,比如动物通道、动物饮水,环保方面我们尽量做到国际级。
       另外,我们也注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对沿岸沿线的老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光沿线帮助老百姓打的深水井就超过了100口。当然,村庄的公路、小型道路等等。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还是依法依规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企业应该力所能及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成长,所以我们希望当地的分包商,包括供应商,跟我们一起成长。同时,我们为肯尼亚提供了大量的铁路人才,我们培训的人次不同级别的,包括有大学、研究生、包括技能的,我们大概有了将近三万人次的培训。所以这条铁路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的GDP贡献,据肯尼亚政府分析,这条铁路在建设过程当中已经为GDP的增长贡献了超过一个点,建成以后,为肯尼亚的经济大概也是超过GDP的2个百分点。我想,我们通过肯尼亚这个事,感受到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们觉得,特别是沿线国家有一个巨大的需求,激活了巨大的需求。同时,中国企业长期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有效供给,我认为这两点结合得非常非常好。所以我们本着跟当地一起成长,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跟很多西方企业、其他国家企业一起参与这个建设,我们遵循一个市场原则,叫互利共赢、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谢谢。
       中央企业根据市场化原则和企业发展战略决定海外投资
       金融时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要问肖亚庆先生。第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虽然中国海外投资2016年比2015年要提高,但是“一带一路”国家要稍微降低了一点。所以我先问一下,“一带一路”到底对中国国有企业有没有改变投资想法?第二个问题,您有没有担心“一带一路”会有一些来源不清楚的钱?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谢谢你的提问。中央企业从事“一带一路”的建设,我想首先是根据市场化原则和企业发展战略来决定的,具体投资特别是海外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不是投资数额每年都要上升,它可能是根据投资的需要、需求不断递增。对投资来讲,不要一年一年地看,要用一段时间,比如说项目的建设期、项目整个回报期,这样能看出投资的趋势。“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从一段时间来看,是不断在增长的。据我掌握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年均投资增长15%,年均销售收入增长4.5%。这些项目里面,很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展开,投资项目的不断落地,和当地企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投资会有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拓展的过程。
       关于您提的第二个问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企业自有的资本金。二是和合作方共同出资。很多项目不一定是中方国有企业或者中央企业百分之百独资的,可能是跟当地人合作,甚至和第三方合作来建设的项目。三是基金和当地一些资金,或者其他来源,比如说世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些国际化的基金,有兴趣的也可以投。四是在项目进展过程,投入也有一些变化,开始做一个绿地项目,风险高的时候投资热情不是很高,一旦建设以后,据说有很多基础设施,像铁路、电网、移动通信设施建成以后,大家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了。刚才汪东进总裁介绍的这些项目,比如说输油、输气项目,建成了以后,很多国家和企业对已建成的这些项目很感兴趣,大家都乐意来投资。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和各种其他的国际犯罪活动,中央企业既遵守中国的法律,也遵守所在国当地的法律,更遵守国际的规则。中央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包括中央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欢迎媒体朋友们监督。谢谢。
“一带一路”是筑梦之路共享之路 造福沿线国家
       人民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刚刚几位领导都提到了重点项目,能不能请领导详细地介绍一两个标志性项目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肖主任和几位领导的介绍,我们看到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能不能介绍一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央企积累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建议?谢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您刚才提到,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很多重点项目,我们投资类的项目就一百多个,参与的项目1576个,到去年年底为止。这些项目有很多标志性的项目,也有很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项目,我想请中车集团和国机集团两位董事长来回答,讲一些具体的事情。
       中国中车董事长  刘化龙: 
       谢谢您的提问。正是因为各方面和各界的关注,也给我们带来了动力。应该说,“一带一路”是筑梦之路,是共享之路。通过“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实施,我们合作的双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作为中国中车这几年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走出去”过程当中,我们特别强调怎么融进去,通过融进去,真正做到民心相通、文化融通、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一带一路”提出的总目标,那就是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中车这几年海外业务发展得非常快,我们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印度、美国等等一些国家都设有企业。从这几年实践情况来看,我们整体感觉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定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定要把发展成果做到共享。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在马来西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可能已经关注到了,最近马来西亚跟我们又签订了一些订单。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整体的想法就是要积极探索“五本”模式,积极担当起四个角色。“五本”模式就是我们的产品和对方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通过实践证明,这“五本”模式的实施,对当地的就业、对当地产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比较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们在推进过程当中,也努力承担起“四种角色”。第一种角色,文化的“传译者”。比如为马来西亚提供的动车组上,既要考虑马来西亚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它的宗教信仰等等。除了融合它的文化要素之外,我们还针对具体情况、具体线路,在车厢设计上,单独设计了女士专用车厢和祈祷室,给运营和乘客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我们要做好文化的传译者。
       第二个角色,人才的“孵化器”。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对方共建的过程当中,也有好多鲜活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把中车马来西亚公司的员工交流到中国来,到中国的学校、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公司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技能。技能提高以后,回去后这些人就会发挥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也对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我们还选择一些年轻的新毕业生,和国内一些高校进行合作,为未来这个公司的发展储备人才,储备高端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比如我们和同济大学、北京交大这些院校合作,培养马来西亚本土没有的专业,进行硕士生的培养,为未来公司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角色,产业的“推进器”。在产业布局上,要追求繁荣共享。由于马来西亚原先没有自己的装备制造企业,马来西亚中车也是东盟区第一家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企业,这样我们就如何围绕拉动当地的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链发展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比如说当地有的好公司,和我们的产业链能够结合起来的,我们对这些公司进行积极的培育和打造,使它参与到整个产业链建设当中,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当地没有的这些产业,通过我们的牵线推介,把中国的或者其它国家一些好的企业介绍到马来西亚,使它在当地落地生根,共同打造好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个角色,要做社区的“好邻居”,和当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前年在马来西亚遭受水灾的时候,中车马来西亚公司积极承担责任,积极进行捐款、赈灾等等。同时,我们和当地融合的时候,我们也在当地搞了一个“开放日”,定期进行开放,把一些社会上对这个公司关注的、对这个行业关注的、对这个企业关注的社会各界都请到公司看,包括员工家属,包括周边的居民,大家看完之后,使他们对整个公司的文化、对产业的文化,甚至包括对中国的文化,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样为公司后续在区域的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在社会周边企业带动上做出一些积极努力。所以,经过大家这些努力,马来西亚这几年的订单源源不断,最近三年以来,我们共收到马来西亚近100亿人民币的订单,这也证明“一带一路”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大家实现共享。谢谢。
       国机集团董事长  任洪斌:
       我来自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简称国机集团。我们主要从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国机集团也是“走出去”比较早的企业,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跟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截止到目前,国机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的48个国家,已经完成和正在执行的项目有733个,合同总金额超过736亿美元。如果说谈有标志性的项目,我想当属我们和招商局集团牵头,携手国内企业和白俄罗斯企业共同建设的中白工业园。中白工业园得到了两国元首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主席出访白俄罗斯期间,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先生共同达成共识,在白俄罗斯境内建设工业园。在2012年6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先生颁布了中白工业园的有关优惠政策,以法令的形式给入园企业确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截止到目前,中白工业园项目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们集团所属企业中工国际承办了这个项目的建设,一期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经基本完成“七通一平”,具备了全面招商引资的条件。现在已经有8家企业入园。我刚刚来的路上得到一个消息,奥地利一家高科技企业也于上周进入园区。同时,还有25家企业签署了入园协议,有望成为入园企业,上周还有3家中国企业,1家上海、2家广东的企业,在当地注册了企业,正在申请入园,作为入园企业开展经贸合作。
       中白工业园是具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的园区,这个园区近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机场,距离明斯克市中心25公里,同时距莫斯科700公里,距柏林大约1000公里,距离波罗的海的克莱佩达港口大约500公里。同时,从中国到白俄罗斯有多个班列临近这个园区。应该说,它具有非常好的交通便利条件。同时由于白俄罗斯政府对这个园区给予了高度重视,也给予了非常好的条件,目前给的条件是十年免税、十年减半,也就是说十年入园企业将享受企业所得税、不动产税和土地税的免税,十年之后的另外十年将税收减半。这样的优惠条件,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我相信,这样一个园区必将成为搭建起东西方友好合作的桥梁,成为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要把它建成“一带一路”沿线的标志性项目。同时,它也一定是全球各国的企业在白俄罗斯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我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宣传这个项目,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中白工业园,到中白工业园来投资兴业。
       您的第二个问题,关于“一带一路”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我想就是一个建议,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我们有一个案例,跟美国GE合作,在肯尼亚,把“一带一路”倡议和美国政府所提出的 Power Africa(电力非洲)这样一个倡议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的设备和GE公司所生产的设备由我们总承包结合到一起,在肯尼亚做风电项目。目前这个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同时资金来源也是美国相关基金提供的资金支持。我想,把“一带一路”和欧美国家一些倡议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零和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一带一路”共建今后的效果会更好,更多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交建董事长  刘起涛:
       就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补充,我看朋友们很关心。“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大家讲哪些是标志性的,我想标志性的很多。光中国交建一家,三年多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约项目就超过400亿美元,如果说媒体朋友们比较关心的项目,方才我讲了蒙内铁路,蒙内铁路所以受关注,它是东非铁路网的组成部分,对东部非洲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二个项目大家非常关心,中巴经济走廊,从新疆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条公路非常之艰难,我们已经修了几十年,当时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因自然灾害等等原因去世的中方员工有88位,到现在巴基斯坦还有一位老人,自愿、长年地为我们这些死亡的烈士守陵,这个故事我想媒体朋友可能知道。
中巴经济走廊大家可能比较关心,我们在建设过程当中感受到,这个走廊的建设巴基斯坦1500万人受益,特别是瓜达尔港,瓜达尔港原来是个小渔村,现在正在向着港园一体化发展,园区起步区的建设现在进展非常顺利,瓜达尔港将来会成为中亚内陆国家最近的一个出海口,这个区域发展的影响力非常大。
       第三个项目,大家一定也非常关心,就是斯里兰卡的港口城项目。大家关心的是,我们跟上届政府签了,政府换届了以后停工了一年,大家觉得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有问题?实际也很正常,我们的企业完全是一个商业合作,新政府上台以后,对原来政府的一些评估项目有一些疑虑,做一些校核工作,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经过沟通,现在正常复工了。这个项目为什么停了又能复工呢?我们总结,从企业的角度,核心是造福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于当地人民。所以不管政府怎么更迭,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最终还是如期建设。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在哪里?这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项目,这个项目最终可能会成为南亚的最大的投资项目,带动将近130亿美金的投入,而且能够为斯里兰卡港口上解决固定就业人口8万多人将近9万人,进出人口就是客流大概是25万人,而且把去斯里兰卡旅游的滞留时间提高了,所以这个项目对经济社会的成长、对当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企业做这个项目,以我们的经验,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我说这些项目,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项目,应该说都是标志性的。今天时间关系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这几个项目,谢谢大家。
       总体来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凤凰卫视记者:
       肖主任,我们也注意到,您刚才提到,国资委对于央企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是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支持的。我们也注意到,其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个是多民族,再一个有些国家政治不稳定,还有一些国家存在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请教国资委对央企在这些地方的投资会有怎样的一个安全性的评估,有没有安全预警?另外,我们看到美国智库有一个数字,他说引述了中国官员私下的论断,说在一些中亚地方的“一带一路”投资可能会有三成以上亏损,尤其是在一些政治不稳定和恐怖主义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可能有五成以上的亏损,请您做一个回应。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谢谢您的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基本责任。海外投资、国内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也不可能每一项投资都会百分之百成功。但是,可以讲,我们几年来的实践和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总体上是很好的,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当然,这些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也通过国际化的过程,来学习国际上一些通行的规则,来了解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这样使我们“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总体来讲风险是完全可控的。我也欢迎媒体朋友,大家如果有兴趣,到我们各中央企业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我也欢迎媒体朋友到海外的这些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实地去看一看。
       为了防止和减少这些风险,中央企业和国资委采取了很多措施,很多措施和办法是国际化通行的,对风险的评估,对风险的预警,对发生风险以后的处置,这方面都是共同的。
       也应该看到,我们“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的进程,相比欧美国家,时间很短,我们的经验应该是不丰富的,所以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我们也期望像刚才任洪斌先生介绍的那样,通过和世界上排在前面的这些顶级公司的合作、和各个国际组织合作,使得我们不断减少风险。
       从国资委监管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有规划的,而不是盲目的。在“十三五”规划中,“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有长期发展的指南,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走出去”的主体、是建设的主体,每个企业在未来五年当中,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划。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前期项目的立项、尽职调查、可研报告、经济分析等一系列程序。
       第二,中央企业也在加强海外项目的决策过程监管。这些项目的提出、风险评估,都是由第三方或国际权威机构来参与、共享的。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第三,从国资委来讲,也加强督导、指导和追责,特别是对违规决策、盲目投资、违反规定,投资造成损失的,一定要严肃追责。所以我们希望,也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我们风险防控的能力一定会提高,风险防控的水平也一定会逐渐提高。
       中国标准 “走出去”让世界共享中国的创新成果
       中国国际电视台(前央视英语频道)记者:
       我的问题是有关标准“走出去”,因为我们知道,标准在国际合作和互联互通当中是个通用语言,包括标准“走出去”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请问央企在标准“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技术标准的设立有哪些看法?谢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标准“走出去”,实质上就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刚才也谈到了,在积极参与制定国际通行规则、接受和适用“走出去”所在国的规则过程中,我们中央企业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实践,我想请国家电网和中国移动两位董事长给大家介绍一些鲜活的案例。
       国家电网董事长  舒印彪:
       我首先谈谈您刚才提的问题。您把标准当作国际经贸合作投资的通用语言,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了。标准确实在国际投资贸易当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关国际组织进行了大量研究表明,标准和产品的合格评定直接影响着全球80%的投资和贸易,投资贸易壁垒往往也体现在技术标准上。国家电网公司是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总资产3.4万亿,营业收入2万亿,在世界五百强排名第2位,在国内服务人口11亿以上,是最大的全球公用事业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还是个技术创新型企业,它的标志,第一,国家电网公司保持了特大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记录,三十年以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电网之一。第二,国家电网是接纳和消纳新能源最多的电网,现在接入的风电、太阳能装机已经超过2亿千瓦。第三,国家电网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户户通电,不管在多么遥远的山区海岛,都能享受到电力服务。
       我们深深地感到,国家电网公司是“一带一路”的实施主体,也是行业的领先者,必须要在标准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带一路”“走出去”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主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把技术、产品及时地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二是推动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我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标准上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使中国的标准与有关国家实现互认。二是力争把我们基于先进技术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现在我国在电工领域,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达到了80%左右。三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更多地向国际标准转化。近年来,公司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发起成立了5个技术标准委员会,这数目是不少的,而且都负责秘书处工作。同时,我们参与IEC工作的专家超过300人次,推动我国成为IEC常任理事国。
        国际电工委员会成立110周年了,自有电以来,就有了标准化工作,因为电网是技术密集型、高度标准化的行业。我从2013年起参加IEC的工作,担任IEC的副主席。
       标准“走出去”工作,在国家电网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一是提升了海外电网投资和运营水平,我们投资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网等骨干能源网,总投资超过150亿美元,管理海外资产超过560亿美元。在海外项目投资运营中,我们发挥标准优势,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所有项目都实现了盈利,提升了当地的供电保障水平,实现了政府满意、员工满意,特别是服务的客户满意。比如说在菲律宾,帮助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标准体系。菲律宾是受台风影响比较多的国家,过去一场台风过后,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才能恢复供电,现在只要一、两周就能恢复。再比如我们用国家电网公司的标准,提高巴西电网控制保护技术水平,把我们管理的巴西电网的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从75%提升到90%以上,国网巴西电力公司两次被评为“巴西电力行业最佳公司”。
       第二,促进了电网互联互通和中国装备“走出去”。一是目前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累计建成10条与周边国家联网的输电线路,现在正在推进一些新的工程建设。二是我们在海外采用EPC总承包等方式,先后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输电工程,境外工程合同额累计已经达到388亿美元,2016年新签合同额达33亿美元。我们总承包的电网工程,很多都采用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带动我国电工装备出口到83个国家和地区。
       比如说我们建设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水电站500千伏工程,被称为非洲最先进的输变电工程,这个工程由国家电网公司牵头,统一建设、统一标准,改变了过去几百公里的线路由不同施工方分段建设的做法。工程建成之后,质量、环保等都得到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埃塞俄比亚政府把这个工程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比如,我们在巴西建设了两条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达到2000公里以上。特高压输电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目前唯一实现特高压商业化运营的国家。巴西的两个项目把巴西北部的巨型水电站发出的电力,用特高压输送到两千公里以外的负荷中心,大量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的标准。特高压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已经建成了1.7万公里、1.83亿千伏安的输电线路,把我国西部、北部的大型水电基地、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清洁电力,安全高效地输送到我们国家的东部来,这样就减少了对煤炭的消耗,改变了过去向东部输煤的格局,减轻了环境污染。
       第三,加快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我们都知道,标准是属于一流企业的,或者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做标准得先有先进技术。这几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国际上做的标准已经达到了39项,其中IEC标准30项,IEEE标准9项,这些标准都与新兴产业有关,比如说现代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电动汽车充电、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等领域,这些标准对于全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的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我们现在的标准已经成为与美国、德国、日本并列的四大标准体系之一。我们建成了智慧车联网,联接起来的充电桩达到15.1万个,电动汽车车主想充电,用一个手机APP就可以找到充电桩。欧洲现在建设的充电桩有10.6万个,美国4万个,日本2.2万个。我们的智慧车联网能够为全国109万辆新能源汽车,包括73万辆纯电动车,提供很好的充电服务。
       应该说,我们的标准国际化工作还刚刚开始,在国际组织当中还需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存在标准之争,但是技术是第一位的。有些标准会打破一些格局,制定起来可能旷日持久。“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标准当中也是体现这个原则。国家电网公司将继续大力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最终使全世界共享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
       中国移动董事长  尚冰:
       我是中国移动集团的。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移动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通信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移动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品牌价值和市值排名前列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我们积极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共建,我们认识到,这既能帮助我们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和国际同行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积极响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力度,二是为“一带一路”上的交流提供质优价廉的通信信息服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通过自建和合作的模式,在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建设了8条跨境陆地光缆,传输能力达到6270G,同时,在通向亚太、欧洲等地区,建成5条国际海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我们还建设了29个信息交互节点。同时,在国内建设了5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可以说,通过这些举措,我们铺就了陆路、海路并进的信息高速通路,同时提升了基础通信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和国际业务疏通能力。
       在提供质优价廉服务方面,一是扩漫游。目前中国移动集团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约450个运营商开展了通信漫游业务合作。
        二是降资费。我们先后8次下调了国际通信漫游资经费,特别是今年5月1日,我们全面推出“一带一路一元“漫游,惠及了2800多万的漫游用户。另外,大幅度下调了“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漫游流量资费水平。同时,我们还大幅度下调了国际长途直拨资费。
       三是促合作,我们发起了“牵手计划”,加强“一带一路”通信运营企业之间在移动业务、数据业务、网络能力和互联网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服务,已吸引了22家合作伙伴的加盟。通过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促进了多边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往来。
       关于推动技术标准“走出去”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我简单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全球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间,我国主导推动的TD-LTE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电联确定的全球4G国际标准之一。TD-LTE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灵活配置上下行信道资源等等,这些优势能够有效地缓解频率资源紧张的难题,也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上下行不对称的需求,是中国对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推动个TD-LTE“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大力推进TD-LTE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过去三年多,我们累计投资约4500亿元,建设了157万个4G TD-LTE基站。这个基站数粗略统计,大体上占全球4G基站总量的32%。同时我们加大了用户的发展力度,现在有约5.7亿TD-LTE用户,占全球4G用户总数的30%。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TD-LTE在全球的部署应用,努力让世界共享中国的创新成果。我们牵头发起成立TD-LTE国际产业合作平台GTI(TD-LTE全球发展倡议),已汇聚全球127家运营商成员以及130多家的设备制造商和终端厂商合作伙伴,目前全球有53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99张商用TD-LTE网络。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推动TD-LTE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署,利用ITU世界电信展、APEC会议、东盟会议等各种契机,组织开展TD-LTE技术产业展示和路演,宣传TD-LTE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同时,我们也在和沿线国家的政府通信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营企业加强一对一沟通,并积极为中小企业运营商提供技术和网络部署经验支撑,降低网络成本。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有21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39张TD-LTE商用网络。TD-LTE技术在全球的商用部署,不仅提升了当地移动通信服务和信息化水平,也有效地拉动了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TD-LTE标准的“朋友圈”也会越来越大。谢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肖亚庆:
       中央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丰富的案例,今天只给大家介绍这几个。如果大家感兴趣,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到企业去,到具体项目区,共同分享这方面经验和成果,也希望大家提出各方面建议。
       主持人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肖主任,谢谢六位企业负责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来源: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