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华资讯

际华3542:学党史故事 展军需精神

发布日期:2021-05-26
作者:际华3542公司 周玉华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后纺党支部利用微信群推送“每日一则小故事”,《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再一次在后纺车间得到传承和发扬,看,他们这样干!
       能战斗的“创新团队”。“只要啃下进口设备技术原理和控制程序,就敢向进口配件‘下手’,就能对进口设备进行‘本土化’改造。”近日,络筒设备工段的一项设备改进,令这个团队更加信心百倍。德国赐来福A338自动络筒机供电电压系统的常闭继电器易损坏,国产配件不能替代,有时影响整台机器不能正常工作。设备人员通过长期的观察、比对和实践,把部分坏掉的电源大板上的常开继电器技改成常闭继电器,实现了进口配件“自给化”,减少进口配件的库存,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机物料费用5000余元。截至5月份,络筒设备工段共提交改善提案56项,达到1000元以上的改善提案18项,其中有8项达到1万元以上,2项达到了二十几多万元以上,有10个改善提案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有效解决了企业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和项目。这个能战斗的“创新团队”凭借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守护着公司生产的“生命线”。
       能吃苦的“金牌挡车工”。“不管安排她到哪儿看车,从来不会拒绝。”“我们都喜欢跟她搭伴儿挡车。”说起马翠云,络筒员工们连声称赞。近期生产的皮马棉品种因为纱疵高、红灯多、生产效率低,让所有挡车工谈“皮”色变,一个班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不说,还担心产品质量不过关。“我年轻,跑得快,我相信勤能补拙。”马翠云主动请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能效,马翠云找到有关络筒机的书籍,对机器的运行状态进行仔细地研究,她还经常向包机人请教,出现小的故障自行解决。这不,原本“调皮捣蛋”的机器在她的呵护下也变得“乖巧”起来,平均每天的生产效率超出同机台姐妹5个百分点。自车间推行2个人看3台车以来,轮班有的员工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有的因为手慢则无人问津,在安排车位时很让轮班长熊美甜头疼。“我年轻,跑得快,我相信勤能补拙。”还是那句话,马翠云成了所有“慢手党”的“最佳拍档”,不管跟谁搭班子,马翠云从无怨言。每天她总是提前近两个小时到岗,查质量、做清洁,提前做好交接班的所有准备工作;班中,她手快腿勤,总是飞快地奔跑在弄档里处理红灯;班中吃饭时,她总是让搭档优先。这个能吃苦的“金牌挡车工”用一言一行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们严控细防、创下了全年安全无事故、质量无差错、效率在第一的优异成绩。
       能奉献的“老党员”。“2#反面智能落纱小车不拔纱。”“好,我马上进车间处理。”凌晨2:20,正在熟睡中的张修勇接到夜班轮班长的电话,披上衣服便匆匆忙忙地往车间赶。公司推行智能落纱小车之后,张修勇请教厂家师傅,啃说明书、自己上车摸索,很快掌握了维修保养技术。俗话说“能者多劳”,对智能小车出现的各种故障,张修勇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来到车间后,他仔细排查,很快找到故障的根源,落纱小车又恢复了正常运行。张修勇是一名老党员,从事细纱保全工作近三十年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勤奋好学,由于工作出色,张修勇被提拔为设备检查工,从此,他更是一头扎在了机台上,改支机台的工艺变动、数据调整他一一核对,反馈问题的处理结果、整改状况他一一复查,对个别技术水平较差的员工,他边帮边教,倾囊相授。不管是谁找他解决问题,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处理。“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老党员张修勇用及时高效、任劳任怨诠释了一名设备人的职业操守。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在后纺车间,有这样能战斗的“创新团队”、能吃苦的“金牌挡车工”、能奉献的“老党员”,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