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华资讯

中国纺织报:从民族、民生的高度定位纺织业

发布日期:2009-06-11
作者:际华

际华轻工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刘三省

                                                                                                

 

 纺织工业是一项与民族振兴、民众就业和中国十亿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与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纺织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居、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链条。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的出国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居全球首位。

纺织工业作为民族、民生产业的主体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纺织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的支柱性产业。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的走向以及国际化的区域分工,决定了中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化的IT业、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尚不发达,现代化工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比重与份额不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继续做强做大纺织产业对于拉动民族产业发展、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 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树立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大国形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纺织产品应用范围已从传统的服装、家居扩展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纺织工业作为民族民生产业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纺织工业事关国内民众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纺织工业在扩大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国纺织行业吸纳就业的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近几年来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纺织产业集群,吸纳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就业,缓解了当地就业矛盾,保持了一方社会稳定,拉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了一方城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各地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社会民众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引导全社会大力兴办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现代化工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以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另一方积极倡导和鼓励各级地方政府继续兴办以纺织、服装和制鞋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包括下岗职工再就业,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一方面,纺织工业作为安置就业、稳定社会的民生产业,其“风向标”和“稳压器”的作用是其他新兴产业无可取代的。

最后,纺织工业关系到中国十亿百姓的衣着打扮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老百姓己经不再满足于“穿得上”,而是追求“穿得好”,消费品牌的风气在一部分白领阶层和年轻群体开始变得十分流行起来。满足中国老百姓在衣着打扮方面的需求靠什么?就是要靠纺织、服装工业的提升与发展。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勇于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靠研发、技术、品种、品牌、功能性与舒适性来适应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口味与需求,把中国百姓打扮得更时尚,更精神,更漂亮。

纺织工业作为民族、民生产业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仅要依靠国家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悉心支持与扶植,更大程度上则要依赖于纺织企业自身的努力。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为纺织工业的调整、提升指明了方向。国内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一定要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着力克服和解决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多元化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突出矛盾,以积极的心态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纺织产业的冲击和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大力拓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进一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行以成本、质量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消化减利因素,提高盈利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化经营,不断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真正把纺织工业办成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根本上实现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